赠刘中秘怀默

浮海诸夷未定居,乘桴时过夕郎庐。
兰台墨妙窥中秘,薇省文心逼子虚。
凤诺昔传三殿诏,金泥长护九皇书。
沉香浦外遥相忆,为驾琴高锦鲤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刘中秘怀默》是一首明末清初诗人邝露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及对其成就的赞美。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邝露,字湛若,广东南海人,生于明末清初时期。他以诗文著称,曾游历广西、江苏、浙江之间,对各地风土人情有深入了解。他的诗歌不仅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象,还融入了自己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2. 诗歌原文: 浮海诸夷未定居,乘桴时过夕郎庐。兰台墨妙窥中秘,薇省文心逼子虚。凤诺昔传三殿诏,金泥长护九皇书。沉香浦外遥相忆,为驾琴高锦鲤鱼。
  3. 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背景颇具历史意味。诗中的“夕郎庐”很可能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交通要道之一——古港,而“兰台”和“薇省”(指朝廷的秘书省)则暗示了诗人与政治权力中心的联系以及其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4. 作品鉴赏:在欣赏这首诗时,不难发现其语言精炼而富有画面感。例如,开篇“浮海诸夷未定居,乘桴时过夕郎庐”描绘了一幅海上行舟的画面,既显示了诗人的地理知识也体现了其对旅行经历的感慨。而“凤诺昔传三殿诏,金泥长护九皇书”则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反映了诗人对朝廷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5. 名家点评:邝露的诗作在历代学者中有较高的评价。如清代学者王士禛在其《渔洋精华录》中就提到过邝露及其诗作,认为其诗“清逸绝俗”。这些评论不仅肯定了诗歌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人研究邝露及其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赠刘中秘怀默》不仅是邝露艺术实践的一个体现,更是明代文人对于个人命运与社会责任的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邝露的时代背景、文学贡献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