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乾游浮丘

海上仙山改,人间幻迹留。
鼎犹烹白石,霞自媚丹丘。
瑶草期相拾,璇房得并游。
采芝人不见,惟复桂岩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子乾游浮丘》是明代诗人黎民表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海上仙山的向往与人间幻景的感慨。这首诗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黎民表,字仲玉,号无逸,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
  • 诗歌风格:黎民表的诗歌多采用清新脱俗的风格,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作品影响:作为一位重要的诗歌创作者,黎民表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其诗作不仅在当时流传甚广,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作原文
  • 原文:海上仙山改,人间幻迹留。鼎犹烹白石,霞自媚丹丘。瑶草期相拾,璇房得并游。采芝人不见,惟复桂岩幽。
  • 注释:此诗通过描绘海上仙山的美丽景象和人间仙境的虚无缥缈,表达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其中“鼎犹烹白石”和“霞自媚丹丘”等句,生动地描绘了仙山中的美景,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而“采芝人不见”则揭示了诗人对于这种理想世界的虚幻感,增添了一层哲理的深度。
  • 翻译:海上仙山依旧美丽如初,但人间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如同鼎炉仍烹煮着白石,而那绚烂的霞光依旧迷人。我们期待能在瑶草中捡拾到美好的回忆,也能在璇宫中找到心灵的慰藉。然而,那些曾经的采芝人已经消失在了这片寂静的桂岩之中。
  1. 诗作赏析
  • 意象运用:诗中的“海上仙山”和“瑶草”等意象,都极具画面感,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空间。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仙境的描述,传达了一种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升华的向往。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对现实失望和迷茫的情绪,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哲理思考: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仙境的描绘,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人通过对比仙境与现实的不同,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存在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1. 历史地位
  • 文学价值:在古代文学宝库中,《和子乾游浮丘》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示了明代诗歌的艺术风貌,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氛围。
  • 影响范围:这首诗的传播和流传,使其在明代乃至后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不少学者和爱好者都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赏析,使得这首古老的诗歌得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 现代评价:在当代,虽然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可能发生了变化,但其艺术魅力并未减弱。《和子乾游浮丘》依然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明末清初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许多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精神的寄托和生活的理想。黎民表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作的。
  • 创作动机:黎民表创作这首诗可能是受到当时流行的道家思想和隐逸文化的启发。他可能希望通过这首诗表达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 创作过程:在创作这首诗时,黎民表可能会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和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以便更好地捕捉和表达他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同时,他也可能在与友人的交流中汲取灵感和建议。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黎民表的诗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律感,每一行都像是经过精心设计,使得整首诗既符合音节又充满美感。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构建了一个既神秘又真实的仙境,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 象征寓意:诗中的“鼎”、“白石”、“霞”等元素不仅是具体的物象,更是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抽象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理想与现实、梦幻与现实相互交织的复杂世界。

《和子乾游浮丘》作为明代诗人黎民表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