桢伯以西山纪游诸篇见示因书其后

闻追金马客,振锡万峰阴。
西岭元天竺,东来是佛心。
梯楼还见日,绝壑更扪参。
归诧风尘士,探珠自宝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桢伯以西山纪游诸篇见示因书其后”是明代诗人黎民表创作的诗作,全诗共四句,表达了诗人游览西山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友人的赞赏之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和鉴赏分析
  • 诗篇原文
    闻追金马客,振锡万峰阴。西岭元天竺,东来是佛心。梯楼还见日,绝壑更扪参。归诧风尘士,探珠自宝林。
  • 鉴赏分析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对西山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景画。诗中,“闻追金马客,振锡万峰阴”两句描述了登山途中的情景,金马客即指追求知识与理想的人,而振锡则象征着携带经卷的僧人或学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的渴望,也暗含了一种对于精神追求的态度。
  1. 文学形式与特点
  • 诗的体裁
    此诗属于古典诗歌中的五言律诗,这种体裁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包括平仄声调的规律、字数的限制以及押韵的规定等。
  • 艺术风格
    “梯楼还见日,绝壑更扪参” 这两句,通过具体的景象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诗人在攀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美景,如同在阶梯上看到太阳的出现,在深邃的山谷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1. 创作背景与意义
  •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经历有关,也可能是受到某种特定情境的启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常常借助山水之景抒发情感,寄寓志向。
  • 诗歌的意义
    “桢伯以西山纪游诸篇见示因书其后”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和自我思考的过程。诗人借由自然之美反思人生,体现了古代文人追求高远境界的精神风貌。

“桢伯以西山纪游诸篇见示因书其后”不仅展现了黎民表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这首诗不仅是明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