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美改席于浮玉山同作

青山行不尽,转入道场幽。
孤塔云相拄,双溪水合流。
舟移石不碍,星落影还浮。
俯仰看今古,能无忆醉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元美改席于浮玉山同作》是明代诗人黎民表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几个方面:

  1. 创作背景
  • 时间地点: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地点具体不详,但可以推测为作者在游历或隐居时所感。
  • 作者信息:黎民表,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诗歌形式: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严谨结构和美感。
  1. 诗歌内容
  • 开头描写:首二句“青山行不尽,转入道场幽”,开篇即描绘了一幅高山远望的画面,青山连绵不绝,引人深思,进而转入道场幽深处的情景。
  • 中间部分:接下来的几句“孤塔云相拄,双溪水合流。舟移石不碍,星落影还浮。”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和谐而宁静的自然景象。其中,“孤塔云相拄”形象地描绘了山峰与云彩相互依偎的景象,给人以静谧之感;“双溪水合流”则暗示着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和和谐统一。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 结尾部分:“俯仰看今古,能无忆醉游。”这句诗以景结情,通过对古今交替、人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里的“今古”既指眼前的自然美景,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历史的长河。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人生短暂而美好的道理,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元美改席于浮玉山同作》的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人生态度。诗中的“青山”、“道场”、“孤塔”、“双溪”等元素,不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寓意着人的心灵向往和精神寄托。这种意境的创造,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 语言优美: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每一个词语都经过精心挑选,以最简洁的方式传达出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这种语言的运用,使得诗歌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易于读者理解和感受。
  • 哲理性强:除了自然景观的描绘外,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这些哲理性的思考,使得诗歌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哲学著作。

《元美改席于浮玉山同作》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和丰富情感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