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百榖还吴

才名天亦妒,连蹇似君稀。
得病因成赋,还家忆授衣。
秋蛩吟共苦,霜月影同依。
旧识平津邸,无嗟此道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王百榖还吴下》是明代诗人欧大任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明朝,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及对友人归乡的祝福,体现了当时社会文人间的交往和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隋堤千柳噪鸣蝉,细雨轻帆溽暑天。
    问驿尔寻文学馆,渡江人识孝廉船。
    隐囊但可余双笔,拄杖宁知有百钱。
    归去吴门犹是客,

  2. 诗意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隋堤上柳树与鸣蝉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随后,诗人转入对友人王百榖归乡旅途的描述,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和关切。诗中“隐囊”与“双笔”、“拄杖”与“百钱”分别象征着文房四宝中的笔与墨、杖与钱,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简朴生活的赞赏及其对物质条件的淡泊态度。

  3. 背景考察
    《送王百谷还吴下》创作于明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人士大夫之间的交往频繁,诗歌作为表达友情和文化修养的重要载体,在这一时期尤为发达。欧大任作为明中期的文学家,其作品常常体现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4. 文化内涵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送别之作,更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感和哲学思考。通过对比友人的归乡与自己的留连,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旅途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友人未来成就的期望。同时,诗中也隐含着文人对于生活节俭美德的推崇,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5. 艺术特色
    《送王百谷还吴下》以其严谨的结构、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经过精心雕琢,使得整首诗歌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富有听觉上的韵律感。

《送王百谷还吴下》不仅是明代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和文人的思想情感,还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