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蔡伯华刑部

衡门方昼掩,特枉法曹过。
良晤寻鸡黍,秋风入薜萝。
名山思裹足,烟雨忆披蓑。
不为沉冥久,逢君白石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蔡伯华刑部》是明代诗人黎民表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与蔡伯华的会面场景和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下面将简单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黎民表,字子建,广东从化人,是明代著名诗人之一。他以诗歌见长,尤擅长五言律诗,作品多反映出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1. 诗歌原文
    衡门方昼掩,特枉法曹过。良晤寻鸡黍,秋风入薜萝。名山思裹足,烟雨忆披蓑。不为沉冥久,逢君白石歌。

  2. 诗句解析

  • 衡门方昼掩:描述了诗人家门前的景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平静。
  • 特枉法曹过:可能指的是诗人与法曹之间的某种特殊交往或对话。
  • 良晤寻鸡黍:重逢的喜悦,寻找晚餐的简单食物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
  • 秋风入薜萝:秋风轻拂,薜萝摇曳,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自然画面。
  • 名山思裹足:表达了对远方高山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犹豫和迟疑。
  • 烟雨忆披蓑:烟雨蒙蒙,诗人回忆起过去的经历,披蓑而行,意味着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 不为沉冥久:强调了时间的价值,不因长时间的沉溺于事务而忘记了初心和热情。
  • 逢君白石歌:最后的“白石歌”可能是对前文的总结,或是对这次相遇的一种美好回忆和祝愿。
  1. 创作背景
  • 《答蔡伯华刑部》可能是在一次特定的社交场合或文人雅集时所作,反映了黎民表与蔡伯华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1. 艺术风格
  • 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答蔡伯华刑部》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自然美的诗歌,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自然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理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