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走马埒

双溪据上游,走马埒山小。
远道从天来,长堤出云表。
越王今何在,刘鋹迹已杳。
岁岁荒原中,秋风吹白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越王走马埒》是明代诗人薛雍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薛雍,字子容,号拯庵,又号南潮,是明代饶平县人。《明史》中有关于他的记载,提到他为嘉靖十年(1531)的举人。薛雍因亲老不赴南宫试,后虽数次会试未果,但仍潜心经世致用。他的生平和文学创作都显示了一位学者和诗人的多面性。
  2. 诗歌原文:《越王走马埒·双溪据上游,走马埒山小。远道从天来,长堤出云表。越王今何在,刘鋹迹已杳。岁岁荒原中,秋风吹白蓼。]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忧伤的场景。首句“双溪据上游”,勾勒出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溪,其源头位于高处,仿佛从天空降落。接着,“走马埒山小”则暗示了山虽然不大,但风景却颇为秀美。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远道从天来,长堤出云表”两句,将远处的道路和连绵不断的堤坝描绘得高不可及,给人以深远之感。
  3. 诗中意象分析:诗中的“越王”指的是历史上的越王勾践,他在吴国被灭后卧薪尝胆,最终复仇成功。而“刘鋹迹已杳”则指代了刘鋹,南朝陈朝末年的将领,后降唐,成为岭南地区的割据者。通过这两人的典故,薛雍似乎在表达一种历史变迁和英雄末路的感慨。最后两句“岁岁荒原中,秋风吹白蓼”则是对这种历史的延续和自然的荒凉的描绘。
  4. 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薛雍的这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和历史事件的抒发,更是对人生、社会乃至自然法则的深刻反思。

《越王走马埒》不仅展示了薛雍作为诗人的深厚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其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慨。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化和诗歌的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