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鸟、鬼鸟声何悲,非鸦、非鹏又非鸱;何处飞来宿村树,晨昏噪聒不暂移。
忽复飞入病人屋,跳跃庭中啾啾哭;病人扶向堂前看,张嘴直欲啄其肉。
群将矢石驱逐之,宛转回翔无觳觫;假口神巫说冤情,举家惊呼故婢名。
鬼鸟应声前相讶,似诉胸中大不平;病人惶恐对鸟祝:我愿戒杀尔超生。
鬼鸟飞去只三日,病人残喘奄奄毕;知是冤魂怨恨深,拽赴冥司仔细质。
年来人命轻鸿毛,动遭磔剁如牲牢;安得化成鬼鸟千万亿,声声叫止杀人刀!
鬼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鬼鸟》是一篇源于古代中国传说的作品,讲述了一种名为“噪鹃鸟”的怪鸟的故事。噪鹃鸟,在民间被俗称为“鬼鸟”,其叫声单调而恐怖,故得此名。
噪鹃鸟的结巢方式与众不同,它们偏爱在小松树林内的草地上做窠,而非传统的树上筑巢。这种特殊的结巢习性,使得噪鹃鸟在自然界中显得格外神秘。噪鹃鸟的体型大小与乌鸦相仿,通体黑色,仅在夜晚发出“轧轧”的叫声,这一独特的叫声使得噪鹃鸟的名字得以广泛传播。然而,它们的叫声并非单纯的噪音,而是含有某种寓意或预兆,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噪鹃鸟的九头形态和夜出昼隐的习性也增添了它的神秘感。根据《山海经》和《楚辞》的描述,噪鹃鸟有时以九头的样子出现,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祥之兆。这种形象的转变,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未知的恐惧,也体现了对自然现象的敬畏。此外,噪鹃鸟还被赋予了许多神秘的文化内涵。例如,据《玄中记》记载,噪鹃鸟能够预知祸福,喜以他鸟雏为子,且喜欢用血点衣取小儿,因此又称鬼鸟。这些描述使得噪鹃鸟的形象更加丰富多样。
《鬼鸟》作为一部文学作品,通过描绘噪鹃鸟的形象、习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神秘故事,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想象。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艺术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