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沿山王那海千户澄清亭

绮户朱疏面面遥,不知城郭有尘嚣。
石岩云气何萧爽,池水天光共泬寥。
杨柳梧桐分处处,鸳鸯滩鶒并朝朝。
杜陵也有南塘兴,题向将军第五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沿山王那海千户澄清亭》是元末明初诗人蓝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作者游历千户澄清亭时的所见所感。《题沿山王那海千户澄清亭》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也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和表达。下面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蓝仁(1314年—1386年),字静之,元末明初福建崇安人。他是一位杰出的派诗人,以其和平雅澹的风格著称于世。蓝仁在元末与弟蓝仁智一同前往武夷师从杜本学习,后受四明任士林诗法的影响,弃科举专意为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既有中唐以来的盛唐诗风,又不失自己的个性。
  1. 诗歌原文及译文
  • 绮户朱疏面面遥,不知城郭有尘嚣。
  • 石岩云气何萧爽,池水天光共泬寥。
  • 杨柳梧桐分处处,鸳鸯滩鶒并朝朝。
  • 杜陵也有南塘兴,题向将军第五桥。
  • 译文:透过绮丽的门户,远望朱红色的窗棂,仿佛置身于遥远的城市之中,却浑然不觉尘世的喧嚣。站在岩石之上,云雾缭绕,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水面波光粼粼,映照着天空的光芒,显得格外清澈。周围的杨柳、梧桐相映成趣,岸边的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想象中的杜陵也有类似的美景,而诗人则将这美景题写在将军第五桥上,以此作为心中的理想之地。
  1. 创作背景
  • 蓝仁在游历千户澄清亭时,被其自然之美深深吸引,遂提笔写下此诗。这首诗不仅是对千户澄清亭风景的描绘,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1. 艺术特色分析
  •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通过具体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真谛的独到理解。
  • 诗人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如将“石岩云气”比作“杜陵”,表达了对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向往;将“池水天光”并列,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此外,诗中的“杜陵也有南塘兴”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唐代诗人的尊崇,也表达了自己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1. 文学价值
  • 《题沿山王那海千户澄清亭》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丰富哲理和深刻思考的作品。它通过对山水之美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人生境界的探索。

通过对《题沿山王那海千户澄清亭》的分析,可以发现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