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桃源孙牧庵

道士何年始种桃,仙源深处不容舠。
一林晓色丹霞散,双涧飞泉锦浪高。
烟火自应尘世隔,犁锄还共野人劳。
采花食实年年事,住向名山几伐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桃源孙牧庵”是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蓝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诗人简介:蓝仁,字静之,号蓝山,是元明之间的福建崇安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擅长诗歌和书法。蓝仁在元末时与弟蓝仁智一同前往武夷学习诗法,并深受四明任士林的影响,最终弃科举而专注于诗歌创作。
  2. 作品原文:《赠桃源孙牧庵》是蓝仁以道士种桃为题,描绘了仙源深处的神秘景色以及道士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句如“一林晓色丹霞散,双涧飞泉锦浪高”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清晨仙景图。此外,诗中还反映了一种超尘脱俗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整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
  3. 历史背景:蓝仁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元末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蓝仁选择了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并通过艺术的形式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他的这种表现手法,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体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4. 艺术特色:蓝仁的诗歌以其平易雅澹的风格著称,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他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简约而不简单,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来传达情感和思想。在《赠桃源孙牧庵》这首诗中,蓝仁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显得更为深邃和引人深思。
  5. 文化影响:蓝仁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蓝仁诗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文人的生活状况、思想感情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同时,他的诗歌也启示了后人如何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赠桃源孙牧庵》不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次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能欣赏到蓝仁卓越的诗歌才华,更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