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樵川路,空闻处士名。
文宗周大雅,道重鲁诸生。
国待徵遗逸,人皆敬老成。
秋风歌楚些,西北暮云横。
挽黄存斋先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黄存斋先生》是蓝智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元末明初。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存斋先生的生平事迹,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隐逸学者的敬仰与哀思。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信息:蓝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元末明初诗人,字明之,一作性之,是蓝仁的弟弟。他师从杜本学习诗歌,后因志趣转向文学创作。蓝智在明洪武十年被朝廷征用,担任广西按察司佥事,因其清廉仁惠而著称。他的诗风清新婉约,与兄长共同享有盛名,有著作《蓝涧集》传世。
作品背景:《挽黄存斋先生》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元末明初,当时社会动荡,文人纷纷避世隐居,蓝智也与兄一同投身于武夷山,绝意科举,专心致志于诗歌创作,体现了他们对于传统儒学的坚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艺术特色:《挽黄存斋先生》作为一首五言律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美,通过对黄存斋先生生平的回顾,展现了其文采风流与道德情操。诗中的“不识樵川路,空闻处士名”表达了诗人对黄存斋先生高洁人格的敬仰;“国待徵遗逸,人皆敬老成”则反映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影响。此外,“秋风歌楚些,西北暮云横”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烘托出一种凄凉而深远的情感氛围,使得整首诗更添几分感慨与哀愁。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元末明初的社会风貌,还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文人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同时,作为文学作品,它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后人细细品读,从中感悟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挽黄存斋先生》作为蓝智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研究元末明初文学的重要参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蓝智个人的文学成就,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