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矫彼黄鹤,翻然淩层云。
俯视浮云流,平见秦山尘。
鹤栖不择枝,茕桧良自珍。
鹤饥不择飧,撮粱聊自欣。
何年插两翰,鹤盟长两邻。
赠大司马泰凤山致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大司马泰凤山致政》是明代诗人霍韬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作于明代,其作者霍韬,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诗中通过对黄鹤的描绘和对秦山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仕途的感慨。
从文学形式上讲,此诗属于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一种常见的古代诗歌体裁,它通常由七个字组成一组,每组之间有一定的韵律规律,这种形式使得诗歌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在《赠大司马泰凤山致政》中,通过七言的形式,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友情、仕途和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在内容方面,这首诗主要通过描写鹤的形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诗中的“矫矫彼黄鹤,翻然淩层云”以及“鹤栖不择枝,茕桧良自珍”,形象地描绘了鹤高飞于云霄的景象及其坚韧不拔的品质。这种描写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朋友的赞赏与尊敬。同时,诗中还通过“鹤饥不择飧,撮粱聊自欣”等句子,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从文化背景上看,这首作品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霍韬的生平反映了明代中期的社会状况及官场文化。他作为一位官员,尽管经历了数次升迁与贬谪,但在任期间仍致力于国家大事,体现了一种忠诚与责任感。同时,诗中提及“何年插两翰,鹤盟长两邻”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美好愿景的追求。
《赠大司马泰凤山致政》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明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以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