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寺二首

飞来闻古寺,此日费跻攀。
殿耸松阴上,江随石势翻。
宦情灰善果,乡泪隔禅关。
愁思群僧少,猿声落照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飞来峰》并非文学作品,而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创作于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此时王安石正值壮年,抱负不凡。在经过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后,回江西临川故里时,他途经杭州,遂写下此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王安石的政治抱负,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的第一句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通过使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王安石不仅描绘了峰上的古塔雄伟高耸,更借此表现了自己政治上的高度站位和远见卓识。这一描写为全诗奠定了坚实的立足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自信与坚定。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这不仅展现了王安石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积极期待。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贯穿全诗,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王安石在这里提出了“不畏”二字,表达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的勇气和决心。这种勇气和决心不仅源于个人的政治抱负,更是源自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这不仅是对自己政治立场的坚定声明,也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表达。王安石的这种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他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承担责任,展现出一个政治家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登飞来峰》作为王安石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更在思想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展示了王安石的政治理念和哲学思考,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安石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智慧,还可以从中汲取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登飞来峰》是一首集政治理想、历史感悟、哲理思考于一体的作品。它不仅体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政治抱负和哲学思考,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王安石的思想世界和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勇往直前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