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 暮春夜感

怜花惜月。情意凭谁说。正好韶光天又夺。处处子规啼血。
凝思不比春初。空床闲挂流苏。欲睡何曾成寐,支颐无限踌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平乐·暮春夜感》是宋代词人谢季兰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
  • 姓名及时代背景:《清平乐·暮春夜感》的作者是谢季兰,生活在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词多描写宫廷生活和士大夫的情感世界,而谢季兰的作品则以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情感内涵。
  1. 作品原文与翻译
  • 原文节选: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 译文:蟋蟀声声哀切,西风吹过岸边,月光洒在平静的沙洲,江水如白练般流淌。望着无尽的芦花,却不见飞雁。心中暗自忧愁,恐怕连兰花也能被这愁绪所伤。每夜都深深思念着某人,却只看到一枝梧桐叶,不知道有多少秋天的声音。
  1. 赏析与评价
  • 艺术特色:谢季兰在这首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倒装句式、对偶结构等,使得整个词作呈现出一种跌宕起伏、情感充沛的艺术效果。同时,词中的景物描写细腻入微,如“候蛩凄断”、“月落沙平”等,都极具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情感表达:谢季兰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年华逝去的惆怅,以及对亲人或爱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真挚又深沉,让人读后深感共鸣。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北宋时期的代表词作之一,《清平乐·暮春夜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现了词人在艺术创作上的高超技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和文人的情感世界。
  • 后世影响:此词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许多学者和爱好者通过不同的方式解读和欣赏这首词,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清平乐·暮春夜感》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词作,更是承载着作者深厚情感和丰富想象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留恋,以及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