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须邺下子,威振北征年。
万里能筹国,三秋长在边。
草枯驰马地,霜冷射雕天。
燕赵多豪士,论功谁更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黄须邺下子,威振北征年。
万里能筹国,三秋长在边。
草枯驰马地,霜冷射雕天。
燕赵多豪士,论功谁更先。
《寄吴总戎子阳》是明代著名诗人谢榛的作品,创作于明朝。该诗以豪迈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担忧。
从诗歌的原文来看,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位身披战袍、威风凛凛的将领形象。他的胡须如黄土般坚韧,象征着他历经沙场、英勇善战的军事才能。诗句中“万里能筹国,三秋长在边”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忠诚担当。
从文学价值方面考虑,这首诗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国家安危、民族大义的高度重视。谢榛作为明代“后七子”之一,他在诗歌创作上推崇盛唐的文学风格,主张学习唐代诗人的优秀作品,力求达到艺术上的高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情展现了这一理念。
从艺术手法来看,《寄吴总戎子阳》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草枯驰马地,霜冷射雕天”,这些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直观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壮阔山河和激昂情感。
《寄吴总戎子阳》不仅是谢榛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明代诗歌创作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以及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首诗依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