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方晦叔同登北城楼兼示真上人二首

相期赋九日,倚堞兴何饶。
天若来风雨,人应感寂寥。
长河明远色,寒柳净疏条。
更爱东林胜,谈禅坐此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方晦叔同登北城楼兼示真上人二首》是唐代诗人谢榛所创作的一首七绝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一同登高赏秋、感慨时光流转的情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相期赋九日,倚堞兴何饶。
    天若来风雨,人应感寂寥。
    长河明远色,寒柳净疏条。
    更爱东林胜,谈禅坐此宵。
  2. 诗意解析
  • 相期赋九日:表达作者与友人共同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共同庆祝重阳节的喜悦。
  • 倚堞兴何饶:形容登高望远的心情,意指站在城墙上远眺,心情无比振奋和自由。
  • 天若来风雨,人应感寂寥:通过天气的变化来反映人的心境,天气变化无常,如同人生的起伏不定,让人感受到一种寂寞和冷清的感觉。
  • 长河明远色,寒柳净疏条:描绘了秋天河流的清澈和柳树的疏落,展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和凄清。
  • 更爱东林胜,谈禅坐此宵:在夜晚的寂静中,与友人一同品茶谈禅,享受这份宁静和美好。
  1.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具体时间不详。谢榛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文学成就在唐宋时期备受赞誉。根据现存的资料来看,《九日方晦叔同登北城楼兼示真上人二首》的创作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和个人情感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常常通过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因此谢榛的这首作品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2.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中的“倚堞兴何饶”以及“天若来风雨,人应感寂寥”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独特感受和深邃思考。
  • 情景交融:诗歌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岁月的感慨。
  • 语言简练:诗歌用词简练,意象鲜明,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音乐美。
  1. 文化价值
  • 传承中华文化: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部分,《九日方晦叔同登北城楼兼示真上人二首》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启迪后人: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从而启发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

谢榛的《九日方晦叔同登北城楼兼示真上人二首》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也是研究唐代文学和诗人情感世界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还能从中领悟到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的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