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李秀才过敝庐因言及诗法赋此长歌用答来意

草堂细雨茶烟迟,远来客子爱吟诗。
一朝变化悟是主,悟到无形偏有为。
天设织机夺众巧,扶桑茧缫五色丝。
金茎甘露浮清气,半空吸彻了仙味。
但爽词人藜藿肠,汉家仙基竟入魏。
太白少陵两诗豪,探奇不尽登临费。
暗谷顿使魑魅藏,阴崖宁无神明卫。
苦心须求格调工,寄兴莫与凡流同。
峨眉峰头弄片月,羊肠路口追长风。
平顺却难险巇易,含毫垂首沉思中。
圣代无媒自萧散,杖挂百钱步可缓。
出门游眺欲忘归,天际好山青不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南李秀才过敝庐因言及诗法赋此长歌用答来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文论。

在这首诗中,韩愈首先提出了自己的诗学主张。他认为诗歌应当“以意为主”,而不是单纯追求技巧和形式。他强调诗歌应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仅仅是模仿古人的词句。这种观点在当时的文学界是非常前卫的,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诗学观念,强调了诗歌的自由表达和个人情感的重要性。

韩愈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诗歌创作方法。他提倡“以意为主”的创作理念,认为诗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内心感受来创作诗歌,而不是依赖古人的作品或者模仿他人的风格。他认为诗歌应该反映诗人的真实情感,传达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感悟。这种创作方法体现了韩愈对于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精神。

韩愈还提到了他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他认为,诗歌创作需要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的过程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他在创作诗歌时会不断地进行修改和润色,力求使作品更加完美和感人。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体现了韩愈对于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

《江南李秀才过敝庐因言及诗法赋此长歌用答来意》这首诗集中体现了韩愈的诗歌创作理念和风格特点。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韩愈的诗歌才华和思想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