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逢一

故人不可见,偃息故山阴。
忽枉新诗至,欣闻正始音。
琴书千里隔,羁病一生侵。
屈指当年事,幽盟许重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黄逢一一》是明代诗人韩上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黄逢一的怀念及赠词之意。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与黄逢一深厚的友情,也体现了明代文学的独特风格和价值。

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创作背景
  • 作者韩上桂:韩上桂字孟郁,号月峰,是明代广东番禺人。他幼时家贫好学,凭借对历史的广泛涉猎而得以中举。
  • 黄逢一:黄逢一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与韩上桂有深厚的友谊。他的生平不详,但他在文学界的成就不容忽视。
  1. 诗歌原文
  • 首联:”黄生手持明月珠,蚌胎乍剖辉天衢。” 描述了黄逢一手中握着一颗珍贵的珍珠,象征着其非凡的才艺与成就。
  • 颔联:”隋侯入袖不足拟,魏王照乘安所如。” 这里通过比喻,赞美黄逢一的才华与品德,足以媲美古代的贤臣。
  • 颈联:”携来就鬻五都市,瑕颣自恃无可指。” 描绘了黄逢一的作品在市面受到追捧,无人能挑剔其瑕疵。
  • 尾联:”愿君什袭无轻示,不是千金勿售人。” 鼓励黄逢一珍视自己的作品,不要轻易展示给他人,以免被高价出售而失去其价值。
  1. 主题思想
  • 友情与怀念:整首诗贯穿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黄逢一的深厚友情。
  • 才艺与道德:赞扬黄逢一的文才与德性,认为他的才华不应轻易示人,应得到珍视和保护。
  1. 艺术特色
  • 用典与比喻:全诗大量运用典故和比喻,如“隋侯入袖”和“魏王照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语言精炼:诗句简洁明了,但含义深刻,体现了明代诗歌的典型风格。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是韩上桂个人创作的典范,也是明代诗歌艺术的代表。
  • 文化传承:它反映了明代士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社会背景
  • 明代文人的生活状况:明朝时期,文人的生活相对清苦,但他们仍保持着较高的文化追求和艺术修养。
  • 文人之间的交往:文人之间的交往往往基于共同的志趣和才能,黄逢一与韩上桂的关系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寄黄逢一》不仅是韩上桂对友人深情厚意的表达,也是明代文学瑰宝之一。它展示了明代文人的高尚情操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