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十月纪事

沧海洪波蹙,蛮夷竟岁屯。
羽书交郡国,烽火接吴门。
云结残兵气,潮添战血痕。
因歌祁父什,流泪不堪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甲寅十月纪事》是明代诗人归有光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战争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下面将更深入地探讨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 沧海洪波蹙:描述了海平面的异常高涨,象征着战乱带来的灾难。
  • 蛮夷竟岁屯:意味着边疆民族长期驻扎,暗示了持续的战争状态。
  • 羽书交郡国:指军情紧急,各地都有战事的消息传来。
  • 烽火接吴门:吴门即吴县,靠近苏州,此处可能是指吴门附近的地区,也意味着战事频繁发生。
  • 云结残兵气:残兵之气凝聚成云,形容战场上悲壮的景象。
  • 潮添战血痕:潮水增加了战争留下的痕迹,暗指战争给大自然和人们生活造成的破坏。
  • 因歌祁父什:因为歌唱了《诗经》中的“祁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 流泪不堪论:泪水无法止住,难以用言语来表达这种悲伤的情感。
  1. 作品意义
  • 反映社会状况:《甲寅十月纪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苦难,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关注和思考。
  • 表达情感体验: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实的描写,诗人传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痛心疾首和对和平的渴望。
  • 展现文学价值:作为一首五言律诗,其严谨的格律和深沉的意境展现了明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1. 创作背景
  • 明末乱世:明朝晚期的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外族入侵等频发,使得诗人归有光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反思。
  • 个人遭遇:归有光本人或许也有类似经历,他的作品中透露出对战争影响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的情景相互交融,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有细腻的情感描写,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语言精炼:归有光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每一句都经过精心雕琢,体现了诗人的高超技巧。
  1. 文化影响
  • 传承文学经典:作为明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甲寅十月纪事》被后人传颂,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文本。
  • 反映时代精神:通过诗歌这一形式,诗人表达了对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期盼,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甲寅十月纪事》不仅仅是一首反映战乱时期的诗歌,更是明代诗歌艺术成就的代表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