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仙岭

逢仙之岭皆悬崖,下有溪水青于苔。
丹枫吹过水西去,白鸟飞上崖边来。
行道一翁心甚急,石磴硗磝行不及。
前临绝壑后深岩,欲避前呵无处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逢仙岭》是明代作者魏观创作的一首诗词佳作,该作品描绘了一处险峻山岭的壮丽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和旅途之苦。以下是对《逢仙岭》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逢仙岭》是明代文人魏观的作品,其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活时代紧密相连。魏观作为一位生活在明代的诗人,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个人情感体验。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也体现了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 作品内容:在这首诗中,“逢仙之岭皆悬崖,下有溪水青于苔”这两句诗描绘的是山岭险峻的景象。诗人通过对山势的描述,营造出一种险象环生的视觉效果,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崎岖的山路之中。此外,“丹枫吹过水西去,白鸟飞上崖边来”则形象地刻画了秋天山林中的色彩变化和生动活泼的鸟鸣声,为整个诗句增添了几分生机和动感。
  3. 艺术手法:在艺术手法上,《逢仙岭》采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比如,“石磴硗硗行不及”中的“石磴”,暗示了行走的难度;而“欲避前呵无处立”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作者面对自然险阻时的心理感受。这种对比强烈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具有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逢仙岭》不仅是魏观个人的文学成就,更是明代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代表。通过深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形式和艺术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