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冲虚山房

挥手谢人世,飘然物外情。
白云吟处断,丹火意中明。
扫石卧花影,扣弦和鹤鸣。
得归招隐地,谁复爱浮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冲虚山房》是宋代诗人胡衍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东晋时期道教文化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诗作原文:挥手谢人世,飘然物外情。白云吟处断,丹火意中明。扫石卧花影,扣弦和鹤鸣。得归招隐地,谁复爱浮名。
  •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自然的热爱。首联“挥手谢人世,飘然物外情”描绘了诗人远离尘嚣、追求心灵自由的状态。颔联“白云吟处断,丹火意中明”则通过对比白云与丹火的意境,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心随境转的境界。颈联“扫石卧花影,扣弦和鹤鸣”进一步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观和生活情趣来展现诗人的闲适生活。尾联“得归招隐地,谁复爱浮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名利的不屑,以及回归自然、追求心灵宁静的愿望。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1. 历史背景
  • 东晋时期:根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葛洪(葛玄)曾在此山修炼并建立了南庵。后来,东晋义熙初年(405年),增建了“葛仙祠”,用以祭祀葛洪。这些历史事件为冲虚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 道教文化:古代中国的道教文化深深植根于民间,尤其是在罗浮山这一道教圣地,道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冲虚古观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遗址。
  1. 文学意义
  • 诗歌鉴赏:《宿冲虚山房》作为一首诗歌,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诗人高深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成就,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审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 文化传承: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传递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追求精神自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平衡。

《宿冲虚山房》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一份文化遗产。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进而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