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凭凌一当百,关西儒生五陵客。
少年学书复学剑,老大蹉跎双鬓白。
门下诸生半赐麻,闺中小妇犹炊麦。
布衣东来谒天子,春日醉卧长安陌。
陌头花絮夕纷纷,琼阁如天隔紫云。
浩歌翩然却归去,眼底谁是平原君。
赠尚子
介绍
《赠尚子》是边贡的著名诗作,表达了作者对尚子的深厚情谊和对其人生经历的感慨。这首诗作不仅体现了边贡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是研究明代社会文化、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重要文本。下面将详细探讨《赠尚子》的主题意义、创作背景、主要意象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品主题意义:《赠尚子》通过诗人对尚子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儒生在宦海沉浮中的孤独与无奈。诗中“意气凭陵一当百,关西儒生五陵客”描绘了尚子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和儒雅风采,而“老大蹉跎双鬓白”则反映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带来的失落与疲惫。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尚子一生的回顾,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慨。
创作背景:边贡(公元1476—1532年),字廷实,因家居华泉附近,自号华泉子,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生平经历丰富,曾在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官至太常丞,其诗歌作品在当时享有盛誉。然而,尽管仕途得意,边贡的生活却并不顺遂,他在仕途上的经历充满了挑战和艰辛,这些体验最终都融入到了他的文学作品中,形成了《赠尚子》这样富有情感深度的作品。
主要意象:《赠尚子》中使用了许多典型的意象,如“意气凌人”、“五陵客”等,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尚子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特别是“布衣东来谒天子”,这句话既表现了尚子的谦卑态度,也揭示了他对于权力的向往和追求。
文学史地位:《赠尚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展示了边贡作为诗人的独到见解和艺术魅力,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明代文人心态和社会风貌的窗口。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精炼而有力,结构紧凑而富有层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赠尚子》不仅是边贡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也是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