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禠亭

初去暖风绿柳,重来冷雨黄花。
天末数声塞雁,庭前满树寒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过禠亭》是明代诗人韩邦奇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韩邦奇,字汝节,号苑洛,是明陕西朝邑人。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家庭,早年便显露出文学才华,正德三年中进士。在仕途上,他曾因直言进谏被贬,后因再次起用而担任山东参议一职。他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不仅诗歌成就卓著,还有词赋、序跋等作品流传至今。

  2. 诗歌原文:《再过禠亭·野戍凄凄画角》,这首诗描述了秋天的景色和旅人的心境。诗中写道:“野戍凄凄画角,山城处处寒砧”,形象地描绘了秋末的景象,画角在空旷的野营中回荡,寒风中传来阵阵砧声,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最是秋风羁客,不堪暮雨乡心”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地,面对秋风和雨水的无奈与辛酸。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 赏析:《再过禠亭》不仅是韩邦奇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状态。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结合,诗人传达了一种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在外漂泊的孤独感。这种感情在古代文人中非常普遍,他们常常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悟。同时,这首诗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展现了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邃内涵。

韩邦奇的《再过禠亭》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古诗,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展示了韩邦奇作为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个性。对于喜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朋友来说,这首作品值得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