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鄱阳王府丞母

霜居教子已登庸,节义何惭举世宗。
大史传书青汗简,君王诰赐紫泥封。
无端婺女天边坠,有约良人地下逢。
昨向凤冈冈上吊,堂空惟有一孤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鄱阳王府丞母》是明代诗人韩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母亲对子女深沉的爱和期望,展示了她对儿子教子的自豪感和对家族荣誉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高度的成就。其采用了典型的七言律诗形式,这种诗歌形式讲究平仄韵脚与对偶句的对称,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得以增强。同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如“有约良人地下逢”不仅描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也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必然,增加了诗句的哲理深度。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首诗反映了明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明代是一个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时代,官场腐败、宦官专权等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人韩雍通过描写一位王府丞母的事迹,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表达了他对公正、廉洁政治的期望和向往。

诗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通过对母亲的描写,诗人不仅展示了她的坚强和智慧,也反映了她内心的善良和纯真。这种人性化的艺术处理,使得诗歌充满了情感的共鸣,让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感。

从文学价值来看,《挽鄱阳王府丞母》作为明代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也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现实,同时也能提升个人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挽鄱阳王府丞母》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厚家国情怀的诗作,也是明代文人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状况,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