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有感

箫鼓迎春春意嘉,偶闻春至却咨嗟。
空看臈雪呈新瑞,不见寒梅放好花。
乡信何曾来雁足,萍踪尤自在天涯。
且𢬵杯酒消愁闷,自古忠臣不顾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迎春有感》是明代诗人韩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窥见作者对春天的期待和感慨。下面将详细解析《迎春有感》的内容与意义:

  1. 作者简介
  • 韩雍:明代著名诗人,以其精湛的艺术才能著称于世,尤以写景抒情的诗歌闻名。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朝时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四季轮回及新春到来时的情感体验和哲思。
  1. 诗歌原文
  • 第一联:“箫鼓迎春春意嘉,偶闻春至却咨嗟。”表达了在喜庆的箫鼓声中迎接春天的喜悦心情,但随后又因春日迟迟未能到来而略感忧愁。
  • 第二联:“空看腊雪呈新瑞,不见寒梅放好花。”描述了冬末春初的景象,既看到了雪后的新瑞,又因缺少盛开的梅花而感到遗憾。
  • 第三联:“乡信何曾来鴈足,萍踪尤自在天涯。”表达了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
  • 尾联:“且拚杯酒消愁闷,自古忠臣不顾家。”以饮酒解忧的方式,抒发了对忠诚与家国的情怀。
  1. 诗歌分析
  • 艺术特色:《迎春有感》采用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语言简练有力,情感真挚流露,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揭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追求与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
  • 文化价值:作为明代的作品,其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思想感情,也为我们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现代应用
  • 教育意义:《迎春有感》可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作品,用来教授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表达技巧。
  • 情感共鸣:现代人阅读这首诗,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时光流转的思考以及对家国情怀的珍视,从而引发共鸣。

《迎春有感》不仅是明代诗人韩雍的代表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增进对古代文学的认识,还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