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觐国龙山草堂

野筑成幽处,疏林入望低。
卷帘看月上,扫石倚云栖。
静可翻书帙,闲应信杖藜。
为馀一隙地,留作浣花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刘觐国龙山草堂》是明代诗人苏景熙的作品,全文如下:野筑成幽处,疏林入望低。卷帘看月上,扫石倚云栖。静可翻书帙,闲应信杖藜。为余一隙地,留作浣花溪。此诗不仅描绘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向往,还表达了其隐逸的生活态度和高洁的品格。《赠刘觐国龙山草堂》不仅是一首抒情的诗歌,它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苏景熙(字汝载),号闻道人,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生活在神宗万历年间,是一位科举出身的学者。在文学领域,苏景熙与韩上桂等人有着广泛的交游,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 作品出处:《赠刘觐国龙山草堂》作为苏景熙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于他的文集《桐柏山房集》,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感悟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1. 诗歌内容解析
  • 意境描绘:诗中“野筑成幽处,疏林入望低。”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画面。通过“野筑”和“疏林”这两个意象,展现了作者所居之处的自然之美,同时也暗示了其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 情感抒发:“卷帘看月上,扫石倚云栖”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在月光下独自赏月,或是靠在石头上思考人生的悠闲自在。这种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情感。
  • 生活态度:诗中的“静可翻书帙,闲应信杖藜”反映了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通过“翻书帙”和“持杖藜”两个动作,诗人展现了自己不随波逐流,乐于读书和欣赏自然的双重生活态度。
  1. 文化意义
  • 隐士情怀: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隐士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远离尘世纷扰的文化现象。苏景熙的这首诗体现了这种隐逸文化的精髓,即通过自然来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是对隐逸生活的诗意诠释。
  • 文学价值:从文学角度来看,《赠刘觐国龙山草堂》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技巧。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一次集中体现。
  1. 历史地位
  • 文学史地位:《赠刘觐国龙山草堂》在明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文学宝库,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影响及评价:自唐代以来,类似描写自然山水与隐士生活的诗歌层出不穷,但如《赠刘觐国龙山草堂》这样细腻描绘、情感真挚的作品并不多见。它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文学领域,更深远地影响了人们对自然美和隐逸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赠刘觐国龙山草堂》是明代诗人苏景熙的一首传世之作,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不仅能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启发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