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孔林灾

逃墨无人最可哀,丹青随处梵王台。
宁知洙泗千秋水,不杀乾坤一炬灾。
箕范庶徵留象数,杞人孤念寄烟灰。
勉收老泪阶前立,夜看文昌与上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悼孔林灾》是明代诗人苏葵创作的古诗,表达了对孔子家乡孔林火灾的深切哀悼和对历史的反思。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与成诗背景
  • 作者简介:苏葵,广东顺德人,字伯诚,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弘治中以翰林编修升江西提学。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慨,而此诗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 成诗时间:具体成诗时间未详,但据内容推测,该诗可能是在明朝某个时期所写,用以表达对孔林火灾的哀痛之情。
  1. 诗句解析与赏析
  • 逃墨无人最可哀: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悲哀,意指在这场灾难中,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 丹青随处梵王台:丹青代表绘画艺术,梵王台则可能是指一个与孔子有关的文化地标或建筑。这里用“丹青随处”说明灾难使得原本美好的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反映出作者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 宁知洙泗千秋水,不杀乾坤一炬灾:这句诗意味着人们往往只关注眼前的损失,却忽视了长远的历史价值。通过使用“乾坤一炬”这样的比喻,作者强调了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以及灾难的巨大影响。
  • 箕范庶徵留象数:箕、范分别指箕星和风向,庶徵则通常解释为众兆。此处可能指的是古代天象与人间祸福的关系,也暗示着历史中的每一次变迁都可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杞人孤念寄烟灰:这里的“杞人”取自《列子·汤问》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杞国有人担心天会塌下来,于是每天抱着一根木头站在高处观察天空,最终被孔子斥责为杞人忧天。这里用“杞人孤念”来比喻那些因恐惧或无知而做出愚蠢举动的人,同时寄寓了作者对那些因无知而遭受不幸者的同情。
  1. 主题探讨与思想内涵
  • 对历史文化的尊重:苏葵通过这首诗强调了对孔子家乡孔林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尊重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
  • 历史的警示作用:通过对孔林火灾的描述,作者传达了一种信息,即历史上的悲剧不应重演,应当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 人文关怀:苏葵不仅关注自然灾害的直接影响,还关注受灾民众的心理状况和生活状态,展现了他深沉的人文关怀精神。
  1. 艺术风格与社会意义
  • 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苏葵诗歌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诗歌形式的掌握和运用。
  • 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这首诗,苏葵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更向社会传递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对于人类共同记忆的尊重。

《悼孔林灾》不仅作为一首诗歌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所承载的深意和情感也值得读者深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古人在面对灾难时的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