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空惊世事乖,暮鸦添恶上孤怀。
静知方好无汤咽,醉觉愁闲有力排。
啼月雁声投楚泽,凋霜柳色接秦淮。
行人归计浑无定,目断梅关万仞崖。
秋晚潞河南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晚潞河南望》是明代诗人苏葵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当时对世事的感慨和对个人遭遇的记录。
苏葵,字伯诚,广东顺德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及第,后任翰林编修升江西提学佥事,因正直不阿而遭人陷害。尽管在任职期间曾遭受迫害,但最终得到昭雪。他在任职期间增修白鹿书院,官至福建布政使,有著作集《吹剑集》。《秋晚潞河南望》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情感与独到的审美观。
《秋晚潞河南望》通过描绘秋天傍晚时分的景象,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首联“秋晚空惊世事乖,暮鸦添恶上孤怀”表达了诗人对时世变迁的忧虑和孤独感。诗人以“暮鸦添恶”形容乌鸦声增添了愁思,进一步突出了内心的孤寂与不安。颔联“静知方好无汤咽,醉觉愁闲有力排”则通过对比,展现了在酒醉状态下的解脱。诗人在酒意中忘却了世间的烦恼,感受到一种暂时的轻松和力量。颈联“啼月雁声投楚泽,凋霜柳色接秦淮”描绘了夜晚的景色和声音,如泣如诉,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尾联“行人归计浑无定,目断梅关万仞崖”则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个人境遇的无奈。他望着远方,似乎在为行人的归来感到焦急。
通过对《秋晚潞河南望》的解读,不仅能感受到苏葵作为一位明代文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也能领略到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