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余宗善表弟义官

石门寺前分袂时,贪泉曾感赠行诗。
西来自把三江照,老去惟凭一鹤知。
每厌朱轮妨梦觉,细看白发卜归期。
明朝烟雨竹竿袅,共钓君家十亩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余宗善表弟义官》是明代诗人苏葵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作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还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苏葵生平简介:苏葵字伯诚,明代广东顺德人,他于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及第,弘治中以翰林编修升任江西提学佥事。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受到太监董让的陷害,然而最终冤情得以昭雪。在任职期间,他还增修了白鹿书院,并官至福建布政使,拥有《吹剑集》等著作流传后世。
  1. 诗歌原文
  • 诗句内容:《寄余宗善表弟义官》共四句,每句均为7字,整首诗流畅而富有韵味。例如,“石门寺前分袂时”,“贪泉曾感赠行诗”。这些诗句描绘了与朋友分离的场景以及内心的感慨,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及对未来归期的期盼。
  1. 作品特色
  • 情感表达:《寄余宗善表弟义官》展现了苏葵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离别之痛的深刻体验。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生境遇的描述,诗人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郁和对知音难觅的感伤。
  • 思想意蕴:除了个人情感的流露,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如官场的尔虞我诈、友情的脆弱等。这些主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反思。
  1. 艺术价值
  • 艺术手法:苏葵在《寄余宗善表弟义官》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西来自把三江照”,通过将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 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诗意,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失清新之感。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这首诗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佳作,也是现代读者能够欣赏和理解的艺术作品。
  1. 文化影响
  • 传承意义:作为明末清初的经典之作,《寄余宗善表弟义官》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作家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或借鉴这首诗中的意象和哲理,使得它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历史价值:作为文学作品,此诗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社会风情、文化特征以及当时的人文思想。

《寄余宗善表弟义官》是明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因其优美的文字而受到赞誉,更因为它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丰富哲理而值得细细品味。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的热爱,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