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缉熙留别

甲子流年又几春,东风初散马蹄频。
自怜白发添明镜,怅望青天入暮云。
寒日卧龙迟远梦,冷花幽鹤伴芳辰。
相逢且尽樽前酒,无那沧波欲送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缉熙留别》是明朝著名文学家罗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与亲友离别时的感怀,以及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友情的珍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明末清初诗人罗伦,字近溪,号两峰,浙江绍兴人,明代“后七子”之一,著有《罗两峰集》等。他的诗歌多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感,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2. 诗歌原文及译文

  • 原文
    甲子流年又几春,东风初散马蹄频。
    自怜白发添明镜,怅望青天入暮云。
    寒日卧龙迟远梦,冷花幽鹤伴芳辰。
    相逢且尽樽前酒,无那沧波欲送人。
  • 译文
    时光飞逝又一年春天,东风吹散了马蹄声。
    自怜白发增添镜中影,惆怅地望向青天入暮云。
    寒日下卧龙梦中徘徊,冷花中幽鹤陪伴好时光。
    相聚之时让我们畅饮美酒,无奈沧波正送人离去。
  • 注释:甲子,指干支纪年的一种,即木鸡之岁。“几春”,犹言“又几年”。 “东风吹散马蹄频”,谓春风拂煦,马足轻捷,似马蹄纷纷散开。
  • 作品背景:《和缉熙留别》作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罗伦因弹劾严嵩触怒权贵而被贬谪到边远地区。该诗表达了他在流放期间的孤独和哀伤,以及对故友的深情怀念。

《和缉熙留别》不仅展现了罗伦深邃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他作为文人对时代风云的敏感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明朝文学的魅力,还可以深入理解古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