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频年寓北陲,深惭食粟与朝衣。
既疏长策安边鄙,岂有雄才布德威。
纳款屡看殊域至,献琛更喜远人归。
回朝得遂同年乐,信觉斯文倍有辉。
和李祭酒所赠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李祭酒所赠韵》是明代罗亨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忠诚、报效之心以及与友人的深厚情谊。罗亨信,字用实,号乐素,是明朝广东东莞人,他的生平事迹反映了一位官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卫国家的崇高品质。
《和李祭酒所赠韵》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奉使北疆的经历,传达了诗人对自己职责的认知和对国家忠诚的情感。诗歌中“奉使频年寓北陲”一句,展现了诗人长期出使边疆的辛劳与担当。而“既疏长策安边鄙,岂有雄才布德威”则表达了诗人虽有治国平天下的大志,但面对实际的政治环境,感到自己才疏学浅,无法完全施展才能,这种矛盾心理在诗句中得到了体现。
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纳款屡看殊域至,献琛更喜远人归”描绘了诗人在边疆见到异国使者到来时的喜悦心情,显示了他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以及对友谊的重视。“回朝得遂同年乐,信觉斯文倍有辉”这两句则是诗人在完成使命返回朝廷后,与同僚共享荣耀,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价值。
罗亨信的一生也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与现实困境之间的冲突。《和李祭酒所赠韵》中透露出的“诸生侍讲闻霏玉,六馆循规戒履霜”反映了他对教育和学问的追求,以及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个人价值的渴望。然而,“造就英才为世用,人思德教永难忘”则揭示了即使身处高位,也难以摆脱现实的束缚,必须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切。
《和李祭酒所赠韵》不仅是罗亨信个人情感与理想抱负的写照,也是明朝文人士大夫群体共同心声的反映。这首诗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手法,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和个人命运的重要文本材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从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