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刘都事父

禄养方期乐寿康,俄惊幻化掩玄堂。
溪山风月遗吟稿,幕府才华羡令郎。
夜鹤悲时云冉冉,晓猿啼处树苍苍。
遥瞻独秀峰千尺,挂剑何时到墓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刘都事父》是明代罗亨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及其作者进行介绍:

  1. 诗人背景
  • 姓名与时代:罗亨信,字用实,号乐素,是明代的广东东莞人。
  • 政治生涯:罗亨信在永乐二年进士及第后,曾历任工科给事中、右佥都御史等官职,并在正统五年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参与土木之变时的保卫战,表现出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1. 诗词原文
  • 原文摘录:”禄养方期乐寿康,俄惊幻化掩玄堂。溪山风月遗吟稿,幕府才华羡令郎。夜鹤悲时云冉冉,晓猿啼处树苍苍。遥瞻独秀峰千尺,挂剑何时到墓傍”。
  1. 诗词解读
  • 情感表达: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哀思。诗中的“溪山风月”和“晓猿啼处”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悲痛和不舍。
  1. 作品赏析
  • 艺术手法:罗亨信运用了典型的七言律诗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诗歌形式结构严谨,音律和谐,非常适合于表达深沉的情感。
  1. 创作背景
  • 历史事件:罗亨信在明朝时期的政治生涯中,经历了土木之变等重大事件。这些历史事件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同时也激发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1. 后世影响
  • 文学地位:尽管《挽刘都事父》作为个人作品可能不如一些著名诗人的作品那样广为人知,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仍然被后人所称道。
  1. 文化价值
  • 历史文化意义:《挽刘都事父》不仅是罗亨信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明代社会风貌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深入了解明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色。

《挽刘都事父》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七言律诗,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展示了明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的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