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俞汉远

早有声华动里闾,偶从戍役入皇都。
淋漓翰墨人争羡,洒落襟怀世罕如。
荐剡交驰期效用,邯郸梦断竟长驱。
旧游凋谢诚堪悼,蒿里歌残重叹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俞汉远》是明代罗亨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其内容涉及对俞汉远的悼念与对其人格的评价

罗亨信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其仕途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正统五年,他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宣府、大同,并在土木之变发生时誓言诸将死守宣府,使得人心始定。这段经历反映了罗亨信的政治立场和勇气,同时也展示了他在危机时刻所展现的领导力。然而,尽管他做出了努力,最终也未能避免战局的恶化,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明朝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之严峻形势。

关于《挽俞汉远》的创作背景与目的,可以从诗中“荐剡交驰期效用,邯郸梦断竟长驱”等句子中看出,罗亨信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俞汉远才华的赞赏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诗中的“蒿里歌残重叹吁”则透露出诗人对逝去生命的哀思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表明,罗亨信不仅关注现实的政治斗争,还关心个体的命运和生死。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挽俞汉远》的语言精炼而富有力量。诗中使用了大量典故和象征手法,如“淋漓翰墨人争羡”、“洒落襟怀世罕如”,这些表述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此外,诗人通过对俞汉远的高度评价和对其命运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宏大情怀,这是许多古代文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环境。罗亨信作为明代的一位官员,他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因此,在阅读这类作品时,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对于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至关重要。同时,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挽俞汉远》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精神和深刻的哲理思考。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探讨,不仅可以领略到明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也能进一步思考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紧密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