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斋夕书

幽居得自怡,野性方惬素。
高枕一酣眠,长廊独闲步。
白日谁云长,青山忽已暮。
皓月照前阶,凉风满高树。
偶随孤鹤行,时见疏萤度。
即此有余欢,何况山中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斋夕书》是元末明初诗人苏伯衡创作的诗词作品。《东斋夕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思的独到见解,是元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下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苏伯衡:字平仲,元末明初浙江金华人士,以善古文知名。他在元末贡于乡,后入礼贤馆,为国子学录,并曾迁学正,最终擢升为翰林编修。虽然在洪武年间因直言得罪而被下狱,但因其学识渊博而备受士论的尊敬。
  • 文学作品:除《东斋夕书》外,苏伯衡还有《苏平仲集》传世。他的文学作品多涉猎群籍,文词蔚赡有法,尤以古文著称。
  1. 文学价值分析
  • 艺术特色:作为元末明初的作品,《东斋夕书》体现了当时的文人雅士追求自然和谐与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诗中描绘了宁静乡村的景象,如“高枕一酣眠,长廊独闲步”等句子,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 思想内涵:《东斋夕书》不仅是一首表现田园生活之美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中“即此有余欢,何况山中去”反映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生活的向往。
  1. 社会背景考察
  • 历史时期: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往往面临着社会转型带来的压力和困惑,他们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 文化氛围:这一时代背景下,文人对于自然的感悟尤为深刻。他们试图通过诗歌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升华,这种对自然美的赞美正是当时文化氛围的一种反映。
  1. 后世评价
  • 文学地位: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苏伯衡的名字可能不为人熟知,但其文学作品仍被后人铭记。《东斋夕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影响传承:《东斋夕书》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墨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脉络。其影响力跨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东斋夕书》是苏伯衡以诗词形式表达其对自然美和生活哲学的独特见解,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修养和审美趣味,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末明初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文人的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