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洁师山房

闲居移得自溪西,夹路幽香异草齐。
山枕旧窗林鹤近,壁留新句野人题。
松枝静覆安禅处,石井斜当种药畦。
谁说地偏来客少,苔痕不断杖头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本洁师山房》是明代诗人释古易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释古易于山居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閒居移得自溪西:闲居时我被迁移到溪西,夹路的香气与异草齐飞。
  • 山枕旧窗林鹤近:山枕旧窗,林中鹤影相伴,静谧安详。
  • 壁留新句野人题:墙壁上留下了新诗,是野人题写的。
  • 松枝静覆安禅处:松树枝叶静静覆盖在修行之地,为僧人提供了一片清静的空间。
  • 石井斜当种药畦:石井斜倚,正好用来种植药材,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1. 诗人简介
  • 释古易:释古易,字宗贤,号本洁,明朝时期的人,他与从父广慈大师同师天然老和尚,并在其影响下成长。释古易的生平涉及佛教、儒学等不同领域的学习经历,他在担任过雷峰殿主、典客等职务后,最终成为了一位出色的掌书记。
  1. 文学价值
  • 情景交融:《本洁师山房》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的欣赏。诗中的“山枕旧窗林鹤近”和“松枝静覆安禅处”都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意境深远:“谁说地偏来客少,苔痕不断杖头泥”这一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偏远地区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也反映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尊重。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释古易在《本洁师山房》中运用了许多意象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幽香异草齐”中的“幽香”和“异草”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它们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美感,还寓意着诗人的内心世界。
  • 修辞技巧:《本洁师山房》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1. 社会意义
  • 文化传承:释古易的诗歌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他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种思想对于推动当时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精神寄托: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许多现代人可能会感到压力重重,而释古易的《本洁师山房》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寻找内心宁静和思考人生哲理的机会。
  1. 历史背景
  • 明朝背景:释古易生活在明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思想开放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释古易的作品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佛教文化:释古易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佛教哲学和生活智慧。通过对释古易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发展。
  1. 教育意义
  • 美学教育:《本洁师山房》不仅是一首诗歌,它还是一种美的教育和心灵的培养。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激发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提升审美素养。
  • 人文精神:释古易的诗歌体现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在学习这些作品时,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以更加宽广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境遇,以及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安宁。
  1. 现代应用
  • 旅游景点宣传:《本洁师山房》作为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可以在旅游推广中使用,作为吸引游客的一种手段。通过讲述释古易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含义,可以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
  • 文学研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来说,《本洁师山房》是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源。通过深入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可以进一步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学风貌。

《本洁师山房》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幅描绘自然美景的画卷,一段记录释古易生活经历的历史文本。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才情和境界,还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心灵的慰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