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处士挽诗

末路嗟何似,江湖见此奇。
能于外物薄,不逆故人欺。
淳孝真堪传,馀言尽可师。
九原逢德耀,无愧白头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厉处士挽诗》是明代诗人顾清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及文学成就。具体分析如下:

  1. 诗人生平
  • 基本信息:顾清(1460-1528),松江华亭人,字士廉。他以孝著称,在明朝中叶的政治和学术领域均有显著贡献。
  • 仕途经历:顾清曾参加南京乡试取得优异成绩,并被王鏊赏识,成为进士后历任编修、侍读等职,并在世宗时因直言被李献弹劾。
  1. 诗歌原文
  • 诗作内容:末路嗟何似,江湖见此奇。能于外物薄,不逆故人欺。淳孝真堪传,馀言尽可师。九原逢德耀,无愧白头词。
  • 诗意解析:诗中的“末路”指人生晚年或失意之时,“江湖”则暗喻世事纷扰,“此奇”表示其人非凡之处,令人印象深刻。“淳孝”体现了其人的高尚品德,“余言尽可师”表明了其言行皆能为后世楷模。整首诗通过对逝者品行和才华的赞美,传达了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之情。
  1. 诗人评价
  • 文学成就:顾清的诗歌作品清新婉丽,天趣盎然,文章简炼醇雅,自成风格。其文学作品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被视为文人楷模。
  • 人格魅力:顾清虽历经宦海沉浮,但始终坚持原则,不为权势所动。这种坚守道德底线的精神,使他在民间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崇敬。
  1. 社会影响
  • 文学影响:顾清的诗歌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学者和文豪都对他有所研究,他的诗作也被广泛传颂。
  • 历史地位:顾清的一生充满波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这种坚持和执着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事迹和作品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

除了以上关于《厉处士挽诗》的介绍之外,还需要考虑以下信息:

  • 了解顾清的个人背景及其与时代的关联,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其文学成就。
  • 探讨明代文人在政治动荡中的选择和态度,可以从顾清的例子中看到一种独特的文化韧性。
  • 研究顾清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顾清的《厉处士挽诗》不仅因其艺术价值而值得欣赏,更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对后人的启迪而被铭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代文学的特点以及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