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六夜

金鼓齐声振羽林,九重宫殿夜沈沈。
霜庭屡转千官影,玉宇谁怜万里心。
北雪再看过晚岁,南冰长是结层阴。
愁来欲共嫦娥语,又跨蟾蜍下碧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腊月十六夜》是明代顾清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内涵以及精湛的文学技巧,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下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金鼓齐声振羽林,九重宫殿夜沈沈。
  • 霜庭屡转千官影,玉宇谁怜万里心。
  • 北雪再看过晚岁,南冰长是结层阴。
  • 愁来欲共嫦娥语,又跨蟾蜍下碧浔。
  1. 作者简介
  • 顾清,字士廉,江南华亭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员外郎。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以诗歌见长,其作品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1. 创作背景
  • 据《東江家藏集-明-顾清》卷十三记载,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顾清的晚年时期。
  • 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可能与其个人的经历或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感慨有关。
  1. 诗歌鉴赏
  • 《腊月十六夜》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 诗中通过对“九重宫殿夜沈沈”、“霜庭屡转千官影”等意象的描绘,传达了对皇权象征的敬畏之情和对政治风云变幻的感慨。
  • “北雪再看过晚岁,南冰长是结层阴”一句,反映了顾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愁来欲共嫦娥语,又跨蟾蜍下碧浔”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首先,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人的思想情感。其次,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诗中的对仗工整、意象生动、情感真挚,展现了顾清高超的诗歌造诣。最后,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来看,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腊月十六夜》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诗歌,更是顾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艺术表达。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明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值得深入阅读和品味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