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亥民情

太守安居花锦城,眼前儿女沸欢声。
岂知田野通宵雨,救水浑如救火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癸亥民情》是明代龚诩所创作的,其中包含多个故事和诗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龚诩(约明代),字子厚,号东野山人,浙江绍兴人。他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擅长诗歌,尤以山水画闻名于世。在文学创作方面,龚诩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社会生活,其诗作《癸亥民情》便是其中之一。
  1. 内容简介
  • 《癸亥民情》通过两首诗歌展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观察与批判。第一首描述了太守安居花锦城,但并未意识到郊外农田受到大雨的影响,比喻救水如救火,反映出自然灾害对社会的破坏性。第二首则描绘了中秋赏月的场景,却因为骤雨狂风,使得农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 这两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写,龚诩表达了他对人民生活困苦的关切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批评。
  1. 主题思想
  • 《癸亥民情》的主题思想深刻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在诗中,龚诩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景观,更是在表达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兴衰的关注。
  •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龚诩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1. 艺术特色
  • 《癸亥民情》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上。龚诩善于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复杂的社会生活浓缩在短短几行之中,使之既易于理解又富有深意。
  • 诗歌中的意象生动鲜明,如“救水浑如救火情”中的“救水”象征着救灾行动的重要性,而“救火”则形象地比喻了救灾工作的紧迫性和危险性。此外,诗人还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癸亥民情》不仅是龚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了解明代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