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泓泓混太清,本无色相自虚灵。
冥心似觉身为幻,过眼空疑影附形。
好为空花除妄滓,莫将止观泥残经。
檐头探取中孚画,归对包牺问姓名。
松江释信中孚镜观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松江释信中孚镜观颂”的作者是明代诗人龚敩。这首诗全文如下:秋水泓泓混太清,本无色相自虚灵。冥心似觉身为幻,过眼空疑影附形。好为空花除妄滓,莫将止观泥残经。檐头探取中孚画,归对包牺问姓名。
松江释信中孚镜观颂作为一首表达内心感悟、追求精神境界的古诗词,其内涵丰富而深远。诗中提到的“秋水泓泓混太清,本无色相自虚灵”,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和宇宙本质的深刻理解。在这首诗中,龚敩通过描绘秋水与太清交融的景象,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观的描述上,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修养和净化过程。
诗中的“冥心似觉身为幻,过眼空疑影附形”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作者通过“冥心”与“过眼”的对比,强调了内心的清明与外在世界的虚幻性。这种观点启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与平静,而非被外界的纷扰所迷惑。同时,诗中的“好为空花除妄滓,莫将止观泥残经”表明了作者对于修行的看法。他认为应当去除心中的妄念,不应过于拘泥于传统宗教或哲学的教条,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在艺术表现方面,龚敩的这首《松江释信中孚镜观颂》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过眼空疑影附形”、“檐头探取中孚画”等,这些意象既富有诗意,又富含哲理,使得整首作品在视觉和感官上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此外,龚敩的诗歌在语言上也颇具特色,既有文言文的典雅,又不失现代汉语的流畅性,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松江释信中孚镜观颂”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内心感悟和追求精神境界的诗作,同时也是一首具有深刻哲学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通过阅读这首诗,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够对现代人的心灵成长和生活态度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