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具后作

不那劳生与世违,名山新着比丘衣。
风霜古殿听钟起,鸟雀柴门乞食归。
病骨渐苏依好友,禅心无恙得忘机。
寄书故旧无劳问,犹有僧闲学采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受具后作》是明代诗人释今回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释今回在清圣祖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在雷峰落发受具的经历及其对当时生活的感悟。以下是从不同角度对这首文学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释今回,字更涉,东莞人,原名鸿暹,字方之。他的父亲与天然禅师为好友,因此释今回自幼便对佛教有深厚的兴趣。
  • 释今回于清圣祖康熙四年间在雷峰落发受具,随后随师住丹霞,并寻升为记室,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创作《受具后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诗歌内容
  • 诗中描述了释今回因一日过溪而遇江水暴涨,被漂没至巉石之下的惊险经历。这一事件象征着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变幻无常,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佛法修行的深刻理解。
  •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释今回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以及对禅宗生活哲学的认同和追求。诗中的“病骨渐苏依好友,禅心无恙得忘机”等句子,传达了诗人在逆境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平静。
  1. 艺术特色
  • 《受具后作》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其格律严谨,韵律和谐,体现了古代诗歌的审美特点。同时,诗中的用词精炼,意境深远,使得整首诗歌既富有哲理性,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以及个人境遇的反映,展示了释今回对佛法修行的理解和体验,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佛教修行的记录。
  1. 历史背景
  • 清代初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寻求佛法以求内心安宁。释今回的经历和他的诗歌创作,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1. 文学影响
  • 《受具后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不仅因为它的创作年代较早,而且因为这首诗融合了佛教思想与个人情感,展现了古人对于生命、自然和修行的深刻思考。
  • 释今回的生平和作品,尤其是《受具后作》,为研究明代佛教文化和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文化价值
  • 《受具后作》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历史的画卷,通过诗人们的眼睛,读者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这首诗歌还传递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这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受具后作》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佛教修行的记录和心灵的寄托。它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示了释今回对于佛法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明代佛教文化和文学的窗口。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还是对于普通读者,了解和欣赏这首诗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和思想的提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