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钱掾之浙阃

元帅敦诗礼,东曹得俊良。
何愁鸢跕跕,已息陈堂堂。
借箸无遗策,飞文动四方。
庾公情更好,应共据胡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钱掾之浙阃》是明代诗人释妙声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不仅展现了释妙声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释妙声是元末至明代初年的一位重要文人。他生活在元末乱世与明朝交替的时期,身处社会变革之中。尽管身处异族统治之下,释妙声却未曾放弃自己的文化追求和文学创作。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动荡和社会变迁。
  1. 诗歌原文
  • 元帅敦诗礼:这里的“元帅”可能是指一位军事将领,而“敦诗礼”则意味着这位元帅注重诗书礼仪,推崇文化修养。这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化和政治相结合的高度赞扬,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念。
  • 东曹得俊良:这里的“东曹”指的是东方,古代常用来泛指朝廷或官府。“得俊良”表示得到了杰出的人才,即钱掾(即钱某),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官员。这展示了一种理想的君臣关系,即君主能发现并重用贤才。
  • 何愁鸢跕跕:这句话中的“鸢跕跕”,意指混乱或动荡不安。“已息陈堂堂”则表达了一种安定与秩序恢复的期待或愿望。这表明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希望社会秩序能够恢复,达到一个稳定和平的状态。
  • 借箸无遗策:这里的“借箸”,是一种典故,源自晋代谢安的故事,表示借助他人的智慧或能力以解决问题。“无遗策”则强调了策略的周密和完善,没有疏漏。这反映了作者对于治国理政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态度。
  • 飞文动四方:这里的“飞文”意味着迅速传达信息或命令,“动四方”则表明这种信息或命令广泛传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达了作者对于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的重视,以及其影响力和传播力的重要性。
  • 庾公情更好:这里的“庾公”指的是庾亮,他在历史上以风度翩翩、善于治理著称。“情更好”则表达了一种更加美好的愿景或期望,即通过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这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治理状态的追求和向往。
  • 应共据胡床:在古代,胡床是一种轻便的坐具,常用于文人雅集。这里的“应共”表示应该共同享受,“据胡床”则是形容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或交流思想的场景。这表达了一种文人聚会的意境和氛围,以及彼此之间的亲密无间和共同追求。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对钱掾(即钱某)即将赴任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同时,也通过描绘钱掾的形象和背景,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国家未来的关怀。
  • 这首诗还通过对国家政治局势的描绘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治理的理想化想象。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诗中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语言,如“鸢跕跕”、“陈堂堂”等,使得诗歌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感。同时,诗歌结构紧凑,押韵严谨,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 意象丰富:诗中大量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鹰”通常象征着自由、力量和不屈的精神,而“鸢跕跕”则暗示着混乱和不稳定。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送钱掾之浙阃》不仅是一首表现政治抱负和个人理想的五言律诗,也是一篇充满历史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钱掾这一人物的描绘和对其即将到来的新使命的展望,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对于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