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前三日

不能待九日,力尽为登台。
故国知难望,乡心终未灰。
孤烟生绝漠,返景照荒莱。
策杖且还卧,黄花何处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阳前三日》是明代诗人释函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在重阳佳节来临前的复杂心情与人生感慨。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释函可是明代的一位僧人,字祖心,博罗人,其俗姓韩,名宗騋,号犹龙。释函可是明礼部尚书韩日缵的长子,少为诸生,才气高迈,声名倾动一时。他因绝意仕进,以声色犬马自娱。在明朝动荡时期,释函可经历了甲申之变,悲恸形于辞色。顺治四年,因“私携逆书”被清江宁守将所拘,后流放辽阳。他的诗歌创作也颇受关注,有作品流传至今。

  2. 诗歌原文及赏析

  • 诗句解读:”不能待九日,力尽为登台。故国知难望,乡心终未灰。”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重阳节的无奈之情,因为无法期待与故乡亲人共度的重阳佳节,只能独自面对。然而,尽管心中有着难以割舍的乡愁,但最终并没有灰心失望。这里的“乡心终未灰”,透露出一种坚韧和执着。
  • 其他诗句赏析:”孤烟生绝漠,返景照荒莱。策杖且还卧,黄花何处开?” 这几句描绘了一幅荒凉萧瑟的画面,远处孤烟升起,夕阳的余晖映照着荒芜的土地。作者手持拐杖,准备休息,但又不禁思念起远方的黄花。这里的“黄花何处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无尽遐想,也暗示了他对逝去亲人的记忆。
  1. 文化背景
  • 古代重阳节的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阳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有登高远眺、赏菊饮酒等习俗。这个节日不仅是对老年人的尊敬,也是对生命的颂扬。
  • 佛教色彩:释函可作为僧人,他的作品中自然融入了佛教的元素。在《重阳前三日》中,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释函可在这首诗中使用了许多意象,如“孤烟”、“返景”等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凄美而深远的场景,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哀愁。
  • 情感表达: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己的情感深深地烙印在读者心中,使人产生共鸣。
  1. 历史影响
  • 文学作品的地位:《重阳前三日》作为释函可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会提到这首作品,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艺术价值: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它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等方面。它不仅是释函可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品。

《重阳前三日》不仅是一首表达深情的五言律诗,更是一幅展现作者内心世界和人生哲学的画作。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抒发,这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超脱。对于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阅读并理解这首诗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文字,还能领悟到更为深远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