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下有感

大雪真吾事,天心本至公。
翻书甘手冷,乞食望年丰。
旧岭花方发,平沙雁已空。
几多未归客,对此意何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雪下有感》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冷的冬日雪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平淡的欣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一、诗歌原文

雪中谁把千门发?
雪里谁将万井开?
入树琼枝忽疑梦,
满山玉叶不知春。

二、诗词解析

1. 第一句“雪中谁把千门发?”

这句诗通过“谁把千门发”这一疑问句式引出下文的答案。诗人在问谁在雪中开启这众多的门户?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得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雪中行动的主体上。同时,也暗示了雪后世界的秩序和秩序的恢复,仿佛是在雪中重新开启了门户,迎接春天的到来。

2. 第二句“雪里谁将万井开?”

与第一句形成对比,诗人在这里询问是谁在雪中开辟了这无数的井口?这里的“万井”指的是众多的地方和村落,意味着在大雪纷飞的背景下,还有人冒着严寒去开垦土地,播种希望。这里的“谁将”也带有一种疑问和期待的色彩,仿佛在问,谁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开垦,为大地带来生机?

3. 第三句“入树琼枝忽疑梦,满山玉叶不知春。”

这句诗通过“入树琼枝忽疑梦”形象地描绘了雪花飘落的场景,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境之中。这里的“玉叶”指的是树枝上的雪花,如同玉一样晶莹剔透,让人感到美丽而梦幻。而“不知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到来的期待和欣喜,仿佛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4. 第四句“满山玉叶不知春。”

这句诗通过“不知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渴望和欣喜。这里的“玉叶”指的是山坡上的积雪,犹如一片片玉石般美丽。诗人通过对雪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期待。

5. 第五句“入树琼枝忽疑梦”

这句诗再次回到开头的“谁把千门发”的问题上,通过对比前两句的答案,诗人巧妙地将雪中的行动主体再次引入话题。这里的“忽疑梦”表示一种意外的喜悦和惊喜,仿佛在梦中见到了这样的场景。诗人通过这种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艺术特色

  1. 意境深远:诗中的雪景不仅仅是自然的美景,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和表达。通过描绘雪中的门户、井口等细节,诗人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紧密相连,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2. 用词精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选用了如“谁把千门发”、“谁将万井开”、“入树琼枝忽疑梦”、“满山玉叶不知春”等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绘雪景,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3. 结构严谨:整首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诗人通过提问、回答、再次提问等方式,巧妙地将诗歌的情节推进,使诗歌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

《雪下有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明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学启示和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