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腹

昔有学道人,语我护生理。
未饥必先食,未饱必先止。
自从乞食来,往往饱欲死。
非惟口腹贪,得饱良不易。
所以两岁前,腹病繇此起。
因循直至今,祸延犹未已。
乃悟人世间,满足神所忌。
一切毋令尽,灾患胡由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病腹》是明代释函可的文学作品,其内容涉及道家思想和对人生哲学的深刻体悟。以下是对《病腹》的介绍:

  1. 作者简介:《病腹》的作者是明代释函可,字祖心,博罗人,俗姓韩,名宗騋。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还是一位声名显赫的佛教僧人,与师兄函是齐名。在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中,释函可曾落发为僧,成为道独和尚之法嗣,并在广州创建不是庵静修。他的生活充满了动荡和变故,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窥见一个深刻的人生哲思。
  2. 作品背景:释函可在明思宗崇祯十二年落发为僧,后因国运更迭而经历了许多变故。顺治四年,他因为携带“私携逆书”被清江宁守将拘捕,尽管最终免于死刑流放辽阳,但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的巨大变迁。他的这些经历使他有了更深厚的宗教情感,并在其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佛学思想。
  3. 作品主题:《病腹》通过描述主人公因贪食而引起的身体疾病,反映出作者对于欲望和满足的深刻理解。书中主人公因未能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欲,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体现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思想。此外,作品还探讨了人类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与精神层面的追求之间的冲突和平衡。
  4. 文学手法:《病腹》采用了寓言的形式,通过讲述一个虚构的故事来传达作者的思想。这种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作品中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以及对话等也都富有深意,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5. 文化意义:《病腹》作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医学知识、宗教信仰和社会风貌,还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命运和道德观念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

《病腹》不仅是释函可个人信仰和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明代社会历史背景的缩影。它的出现,既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也为研究明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