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嗟何已,秋田苦未登。
井闾无少壮,贫病绝亲朋。
笑我生方拙,怜人强不能。
一瓢分众粥,惭愧远投僧。
分粥与饥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分粥与饥者》是明代著名诗人释函是创作的古诗。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饥者在乱世中艰难度日,而他人只能提供一瓢粥的场景,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和社会不平等的现实。
《分粥与饥者》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诗中的“笑我生方拙,怜人强不能”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对他人苦难的同情。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自身的贫困,也强调了整个社会的不公。
诗中描述了贫病交加之上的悲惨境遇,以及在这种境遇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远。“井闾无少壮,贫病绝亲朋”描绘了诗人及其亲人因战乱而失去联系的孤独与绝望。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个人的痛苦,也反映了整个社区的衰败。
诗中通过对比“博浪椎”和“淮阴胯”等历史故事,进一步揭露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扭曲。这些典故暗示了历史上某些权贵人物利用手中的权力欺压百姓的行为,与诗中饥者和弱者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使得读者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分粥与饥者》作为一首表达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强烈批评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明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洞察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从而更加珍惜和平稳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