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石鼓书院合江亭

滚滚双流合,棱棱独渚高。
亭台含气色,城郭俯波涛。
望岳川途迥,怀贤意绪劳。
江风吹客鬓,秋思两萧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石鼓书院合江亭》是明顾璘创作的一首诗作。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诗人介绍
  • 顾璘简介:顾璘,明朝著名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寓居上元(今江苏南京)。他是明朝“金陵三俊”之一,后成为“四大家”之一,与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与朱应登共同被称为“四大家”。他的诗歌以风调胜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1. 诗作原文
  • 原文节选:《登石鼓书院合江亭》:“滚滚双流合,棱棱独渚高。亭台含气色,城郭俯波涛。望岳川途迥,怀贤意绪劳。江风吹客鬓,秋思两萧条。”
  1. 诗作内容分析
  • 自然景观描绘:诗中描述了石鼓书院合江亭周围的自然景观,如“滚滚双流合”描绘了湘江和蒸水合流的景象,“棱棱独渚高”则形容了独渚的高耸。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石鼓书院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人文景观描述:诗中的“亭台含气色,城郭俯波涛”展现了石鼓书院合江亭周围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亭台楼阁的气色与波涛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1. 历史背景
  • 宋元时期:石鼓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的衡阳太守为了弘扬儒学,于978年赐名为“石鼓书院”。此后,石鼓书院成为了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 明清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石鼓书院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文人墨客聚集之地。顾璘作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其诗作《登石鼓书院合江亭》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1. 艺术特色
  • 韵律和谐:顾璘的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绝句形式,每一句的平仄声调都经过精心安排,使得整首诗在朗读时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 意象生动:诗中的意象如“独渚高”“波涛”等,都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这种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登石鼓书院合江亭》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也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它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