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排山道院二首

苦厌尘缨缚,欢投道院清。
不逢黄石异,惟见紫芝荣。
涧水增茶品,山光冷宦情。
寒宵得洗耳,金磬杂经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排山道院二首》是明代诗人顾璘的一首诗歌,展现了其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对道家思想的倾慕。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顾璘(1370年—1450年),字华玉,号东桥,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戏曲家,官至翰林院学士。他不仅是文学巨匠,还是书画大家,与杨慎、张溥等人齐名,被后世誉为“明代四大家”之一。在明代文化史上,顾璘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文学作品广受赞誉,影响深远。

  2. 诗歌原文
    苦厌尘缨缚,欢投道院清。
    不逢黄石异,唯见紫芝荣。
    涧水增茶品,山光冷宦情。
    寒宵得洗耳,金磬杂经声。

  3. 诗歌赏析

  • 诗中第一首开头即表达了对尘世束缚的厌倦,以及对道院清静生活的向往:“苦厌尘缨缚,欢投道院清。”这里的“尘缨”指的是世俗的名利束缚,而“道院”则象征着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摆脱红尘纷扰、寻求心灵宁静的渴望。
  • 第二首则转向描述自然环境的美好:“不逢黄石异,唯见紫芝荣。”黄石可能是某种珍稀之物,而紫芝则是道教中常用的仙草,此处用以象征超凡脱俗的境界。诗句描绘了道院中的自然美景,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愉悦。
  • 第三首进一步描绘了在道院中的日常生活:“涧水增茶品,山光冷宦情。”这里通过增加茶叶品质和冷却官场情感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
  • 结尾两句“寒宵得洗耳,金磬杂经声”则营造了一种远离尘嚣、聆听自然声音的氛围:“寒宵得洗耳”意味着在寒冷的夜晚能够洗净耳朵,不受外界喧嚣的影响;“金磬杂经声”则暗示了道院内诵经声与钟磬声的和谐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宿排山道院二首》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道教追求与自然亲近之情的诗歌,也是对其人生哲学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诗歌本身的艺术美,还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及其时代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