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和边太常庭实

守岁椒盘宴,欢然傍老亲。
诵诗从稚子,分肉遍邻人。
菽水惭三釜,柴荆寄一身。
青灯能送喜,金蕊夜开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除夕和边太常庭实》是明朝诗人顾璘创作的诗歌。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基本资料:顾璘,字华玉,号东桥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官员。他曾任南京吏部尚书等职,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 文学成就:顾璘与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是“四大家”之一;他的诗歌以风调胜,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作原文
  • 诗句节选:守岁椒盘宴,欢然傍老亲。诵诗从稚子,分肉遍邻人。菽水惭三釜,柴荆寄一身。青灯能送喜,金蕊夜开频。
  • 诗意解析:这首诗描绘了除夕夜的温馨场景和诗人内心的感慨,通过具体的日常生活片段传达了岁月静好的情感和对家人朋友的深厚感情。
  1. 主题分析
  • 亲情与友情:诗中的“守岁”“诵诗”“分肉”等场景,展现了诗人与家人、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反映了深厚的人际关系和家庭的温暖。
  • 生活写照: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描述,如饮食、住所、节日氛围等,诗人细腻地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温暖的除夕图卷。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顾璘的诗歌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善于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使得整首诗既富有生活气息又不乏艺术韵味。
  • 结构布局: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一系列生活的小细节展现了除夕之夜的温馨和欢乐。
  1. 文化价值
  • 历史地位:作为明朝的重要文学家,顾璘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教育意义:通过对《除夕和边太常庭实》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社会情感,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除夕和边太常庭实》不仅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歌,更是顾璘文学才华和深厚人文情怀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价值以及文人对社会的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