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皇礼果老,汉帝延河公。
金门一遗步,玄圃渺烟鸿。
冥冥三仹子,轩圣慕其风。
使轺穷沧海,灵岳虚瑶宫。
青鸟竟不来,鼎湖恨何穷。
遇真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遇真宫》是明代诗人顾璘的一首五言古诗,以纪念张三丰而闻名。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所表现,其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价值也同样丰富。下面将详细介绍《遇真宫》:
诗词原文:《遇真宫》由明初著名文人顾璘所作,诗中描述了唐皇对果老的礼遇,汉帝对河公的延聘,以及金门一遗步、玄圃渺烟鸿等场景,表达了对道家思想及张三丰修炼地武当山的尊敬与怀念。
诗词赏析:顾璘通过此诗,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描绘出一幅幅道教圣地的神秘与壮丽景象。诗中的“青鸟竟不来,鼎湖恨何穷”更是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诗词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道教文化的一种赞颂。
历史背景:遇真宫,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的武当山,是为纪念道教全真教创始人之一的张三丰而建。该宫始建于永乐十五年,经过嘉靖年间的多次扩建,成为武当山九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建筑群。作为明代的重要文化遗产,遇真宫不仅是道教信仰的象征,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艺术特色:顾璘的《遇真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使得这首古诗成为了研究明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本。
《遇真宫》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还是一段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传承,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对道教精神的向往。通过了解和学习《遇真宫》,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