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十二月十四日夜雷

岁暮月望夜云午,南山殷雷夹鸣雨。
蛰虫惊诧鸡走藏,青帝玄冥果谁主。
巫咸上天瞽史亡,空台无人识妖祥。
披衣起坐残烛下,一夜不眠愁思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己巳十二月十四日夜雷》是明代诗人顾璘的作品,该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独到见解和情感表达。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诗人生平:顾璘,字华玉,号东桥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与当时文坛上的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在明代中后期的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曾任南京吏部尚书,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贵而被贬官,晚年退隐后在上元筑息园,广纳文人雅士。
  • 作品风格:顾璘的诗以风调取胜,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其作品常常富含哲理,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
  1. 诗歌原文
  • 《己巳十二月十四日夜雷》全文如下:岁暮月望夜云午,南山殷雷夹鸣雨。蛰虫惊诧鸡走藏,青帝玄冥果谁主。巫咸上天瞽史亡,空台无人识妖祥。披衣起坐残烛下,一夜不眠愁思长。
  1. 诗意解析
  • 自然景观描绘:诗句开篇就以“岁暮月望夜云午”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时节夜晚的宁静景象,随后通过“南山殷雷夹鸣雨”描绘了雷雨交加的自然景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敏锐感知。
  • 动物反应:“蛰虫惊诧鸡走藏”中的“惊诧”和“走藏”表达了动物在雷雨来临时的惊慌和逃避,进一步强调了天气变化给万物带来的影响。
  • 社会寓意:“青帝玄冥果谁主”提出了关于天地间秩序与主宰的疑问,反映出诗人对于社会政治局势的思考;而“巫咸上天瞽史亡,空台无人识妖祥”则揭示了权力的衰落和知识的丧失。
  • 个人情感:“披衣起坐残烛下”展现了诗人在深夜中无法入睡,独自起身坐在昏暗的烛光下的情景,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忧愁。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写和对历史兴衰的沉思,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

《己巳十二月十四日夜雷》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哲思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读者在欣赏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